【专业介绍】
公共管理硕士(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简称 MPA )是国际上通用的专业学位,它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它源于美国。现在, MPA 教育在欧洲和北美很多发达国家十分盛行,并发展成为可以把公共事务硕士、公共政策硕士都包含在内的包容性很强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与工商管理硕士( MBA )、法律硕士( J.M )一起成为欧美国家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学科优势与特色】
1、全国唯一一所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应用学科于一体的财经政法院校,其学科设置与 MPA 教育培养对象的专业口径高度对应,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 MPA 教育内在跨学科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的教学要求;
2、全国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在全国教育部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分别排名第 6 、第 9 和第 15, 且连续八年经教育部大学排名位居前100强 财经类之首;
3、MPA 教育与 MBA 教育有着内在的高度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既体现在专业学科方面上,又体现在专业的生源结构上,同时还体现在我校广东教学中心的互动交叉教育模式;
4、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为我国培养了 20 余万专业人才,其所形成的业内影响和既有的校友网络,成为 MPA 教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培养目标】
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英语、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学、定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与应用。
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方向:
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现代公司治理(选修)、劳动争议与仲裁 (选修)、劳动经济学(选修)、社会保障(选修)、财务管理 (选修)
2、行政管理方向:
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当代中国政府、电子政务政府与实践、地方政府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行为学、政府公共关系研究(选修)、公共预算管理 (选修)、行政思想史(选修)、人事政策分析(选修)
3、社会保障方向: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基金管理、社会救助与民政工作、保险理论研究及风险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中外社会保障比较(选修)、养老保险与老龄工作(选修)、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选修)
4、公共财政方向: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国家税收政策、政府预算、地方财政研究、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公债研究、西方财政思想与制度变迁研究、财务管理 (选修)、社会保障(选修)、行政学(选修)、计量经济学(选修)
5、教育管理方向: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科研方法,教育管理学,学校经营与管理。
【培养类型】
全国统招的公共管理硕士(双证班)
全国统招的公共管理硕士(单证班)
政府部门或工商企业联合培养项目
【学习方式】
1、学制与学习年限: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实行学时、学分相结合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到三年,修完规定的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45学分。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2、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进行教学,尽可能地安排课堂讨论、聘请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座。
3、考核标准:综合评定成绩。学员的学业成绩采用结构分,以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作业等)成绩综合评定。
4、深圳教学中心:深圳城市学院五楼
广州教学中心:广州购书中心七楼
5、学习方式:在职学习方式(周六、日白天上课)。
【证书、学费及相应报考条件】
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一:
最后所获证书 |
学费 |
统考类型 |
考试科目 |
报考资格 |
招生录取 |
家承认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证 |
55000元(包括学费、培养费、论文答辩费等) 分两次交清 |
每年1月份MPA联考 |
英语二、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75分、逻辑60分、写作65分) |
①本科毕业(不要求学士学位)后三年工作经验 ②大专毕业后五年工作经验 |
达到国家分数线面试录取 |
国家承认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证 |
38000元(包括学费、培养费、论文答辩费等) 分两次交清 |
每年10月份 MPA联考 |
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 |
本科毕业(不要求学士学位)后三年工作经验 |
学校自主录取, 自主划线 |
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 |
25000元(包括学费、培养费等) 一次交清 |
不用参加国家统考 |
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 |
大专或本科学历,有一定工作经验 |
及格 |
【报名及缴费须知】
1、学费:
第一阶段:修核心课程学分阶段先交学费25000元人民币(包括注册费、培养费、核心阶段课程学习费),另收书本及资料费1000元。
第二阶段:
1) 通过1月份MPA联考,申请研究生毕业证书与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者,补交第二阶段学费30000元人民币(包括学位及方向课程学习费、论文指导费、答辩费及申请学位费等)
2) 通过10月份MPA联考,申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者,补交第二阶段学费13000元人民币(包括学位及方向课程学习费、论文指导费、答辩费及申请学位费等)
2、报名手续:持本人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同底一寸免冠彩照6 张和报名费200元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教学中心或广州教学中心填写报名资格审查表,现场审核报名。
3、本班开学后,学员因故不能参加学习,视为自动退学,其所缴费用一律不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两个校区,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
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湖北省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下设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法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学院、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十四个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2484人,其中师资总数1437人,教师中教授208人,副教授505人,博士生导师87人;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9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65个、博士点3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专业硕士(JM)、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各层次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38人,硕士生3767人,博士生558人,成人教育学生7200余人;学校占地3100余亩,建筑面积102万余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开通校园网络的百所高校之一,图书馆藏书288万余册,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单元式学生公寓接连耸立;学校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又曾作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晓南湖景色优美。
学校拥有一批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在国际国内财经学界、法学界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的资深学者,29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4名教师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名教师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七五”时期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科研项目127项,教育部、财政部和司法部等科研课题214项。1979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万余项,其中专著1500余部,教材1800余部,论文24000余篇,在国外发表成果600余项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与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学生累计20万余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在深圳金融界、法律界及其他行业担任领导职务,如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招商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郑先炳、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总经理马明哲、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朱晓黄等等,他们在深圳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影响力广泛。